传真:025-86881000
邮箱:sssc@issas.ac.cn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创优路298号
一.社区支持农业的由来与国际发展
“社区支持农业”的出现,旨在重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结。其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与欧洲——标志便是在日本诞生的“Teikei”(提携)体系。该体系以“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为核心原则,其诞生并非偶然:当时的日本正值工业化迅速发展,工业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为此,一群希望守护下一代餐桌健康的家庭主妇自发组成了“提携”体系,该词在日语中意为“合作”与“伙伴关系”。
几乎在同一时期,欧洲的瑞士、德国等地也出现了类似的“合作农场”实践,共同构成了CSA运动的早期雏形。至1980年代中期,美国农学家简·范德坦在访问日本后,将“Teikei”理念引入美国,并将其翻译为“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由此在美国迅速传播,并与本土的订阅制(箱式计划)模式相结合,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替代性食物网络。
全球社区支持农业网络(URGENCI)
由此可见,在面对工业化农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时,CSA恰恰提供了一种基于本地化、信任与生态可持续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下,各国CSA运动的蓬勃发展,最终促进了2004年全球社区支持农业网络(URGENCI)的成立,标志着CSA从孤立的本地倡议,发展成为一场具有全球视野的社会运动,也由此开启了中国在探索CSA道路上的独特篇章。
二.中国式社区支持网络的本地化转译
中国的CSA实践深受国际理念影响,但深深植根于中国独特的城乡关系、食品安全问题和三农问题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路径。中国社区支持农业(CSA)的兴起,与学者引领下的社会实验密切相关。著名三农学者温铁军教授及其团队自2003年起,便倡导并推动一种新型的城乡互动模式。其核心理念在于动员市民参与农业生产,通过预付生产费用与亲身劳动,与在地生态农场建立“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契约关系。
这一实践旨在探索一种基于社区参与和人际信任的低成本保障机制,为后续CSA模式在中国本土的正式落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与实践雏形。在前期实践基础上,我国社区支持农业(CSA)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随着"小毛驴市民农园"等早期探索取得成功经验,CSA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推广,呈现出多元化、网络化的发展特征。
本土化探索取得的三个显著突破体现为:一是实践模式不断创新,各地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涌现出北京“分享收获农场”、成都"亮亮农场"和上海"乐闲谷"等各具特色的实践案例,同时"劳动份额"模式的推广让市民通过亲身参与深化了与土地的连接;二是产业形态更加丰富,CSA从单一的农产品配送拓展出亲子教育、农事体验、乡村文旅等多元业态,成为连接城乡、服务社区的重要平台;三是组织体系日益完善,2013年在石嫣博士等先驱者推动下,"社会生态农业CSA联盟"(北京市顺义区生态农业发展协会)正式成立,通过制定行业标准、举办全国CSA生态农业大会、开展新农人培训等实践,构建起覆盖全国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协作网络。
这一时期的发展,标志着中国CSA从个别的、分散的探索,走向了规模化、组织化的新阶段,为后续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社区支持农业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了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为破解生态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难题,行业探索建立了参与式保障体系(PGS),通过消费者实地参与、生产过程透明化等方式,构建了基于社区信任的品质保障机制,有效提升了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可以这样说,中国CSA的1.0阶段是2003-2008年,以知识分子作为消费者参与和农民合作的发动为特征的;2.0阶段是2009-2015年,以“小毛驴市民农园”作为中国第一个CSA农场和石嫣博士作为中国新农人代表返乡做生态农业为特征的,并以此影响了一大批新农人返乡做农业的一产,如蔬菜、水果、粮食等;3.0阶段是2016年至今,一些CSA农场开始作为销售平台与其它农场互助销售,并逐渐出现一大批二产加工的产品,呈现出CSA+PGS(参与式保障体系)模式相结合的中国CSA模式特色。而与此同时也出现越来越多元的其它销售平台销售生态和有机产品,但此时也泥沙俱下,真假有机的辩论甚嚣尘上,而很多生态农产的销售并没有因市场规模扩大而缓解销售的压力,市场不对称日益凸显。
2024年,"公平田野"公共品牌在第十五届社会生态农业CSA大会中被正式推出。通过整合优质生态农业资源、建立统一标准体系、拓展新型销售渠道,为中小生态农场提供多重服务支持,打造了生态农产品的集体信誉保障。与此同时,新型产消关系逐步成熟,服务范围从生态产品销售,拓展到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平台对接等全产业链服务,显著提升了生态农业的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三.参与式保障体系的国内外实践
在生态农业领域,如何证明一颗果实、一捧蔬菜的真正价值,是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核心挑战。传统的第三方认证虽具有权威性,但其高昂的成本与复杂的流程,常常将众多践行生态耕作的小农户拒之门外。在此背景下,一种更具包容性、更注重过程透明与社区共治的质量保障体系——参与式保障体系(Participatory Guarantee Systems,下文简称PGS)应运而生,为构建本土化的食物体系信任机制提供了关键解决方案。
参与式保障体系(官方定义):“各类参与式保障体系都是一种为所在地提供质量保证的体系,该体系在所有相关方都积极参与的前提下对生产者实施认证,并以此建立起一种彼此信任、互相沟通和认知交流的基础关系。”
与传统“自上而下”的认证不同,PGS是“由内而外”的信任构建。它不依赖于遥远的认证机构,而是基于本地化社区网络,通过生产过程的全面透明、定期的农场实地走访、生产者之间的互助评议以及消费者的亲身参与监督,共同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动态的质量保障网络。这套体系不仅能够验证产品的生态属性,更重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土地之间的直接联结。
国际实践:全球生态农业的重要支撑
PGS的理念与实践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超过70个国家成功践行PGS,并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IFOAM)正式认可,作为小农户主导的本地化市场最有效的保障机制之一。从巴西覆盖全国的官方认可PGS网络,到印度通过PGS实现小农集体认证以大幅降低成本。国际经验表明,PGS的有效运行能够显著提升小规模生态农场的市场竞争力,增强社区韧性,并促进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它已成为全球可持续食物体系运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全球PGS网络地图节选
中国探索:PGS的本土化创新与土壤健康价值
在我国,PGS的探索与实践深度契合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以中国社会生态农业CSA联盟及其公共品牌“公平田野”为代表的推动者,正将PGS理念成功本土化:通过组织消费者、学者、考察员等多元利益相关方共同深入农场,参与从土壤到收成的不同过程监督,实现了从“不可见的生态过程”到“可感知的信任关系”的关键转化。
总结来看,我国发展PGS模式的核心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常规第三方有机认证成本高、流程繁琐,大量小规模农户难以承担,而PGS认证成本低、流程灵活,能让小农户轻松获得有机相关认可、拓宽销路,恰好契合我国农业小规模经营的主流现状;其次,当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却难以知晓农产品的真实种植过程,通过邀请消费者伙伴参与生产评估,可打破产消间的信息壁垒,推动双方形成稳定的信任关系,而非单纯的买卖关系;更重要的是,常规认证体系会将小农的身份排除在外,而PGS注重技术共享与理念传播,既能引导农户采用生态友好的种植方式,也能通过农户间的经验交流加速有机农业技术普及,助力社会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年,我国CSAPGS也走过了从1.0到3.0的迭代演进历程。1.0阶段以国际“PGS”概念的引入为标志,确立了“本地利益相关者参与、信任与知识共享”的核心原则,由此推动我国PGS从早期探索迈入规范化发展的初期阶段;进入2.0阶段后,PGS实现了关键转型,从原本自发的社群互助行为,升级为“有统一标准、可复制推广”的体系化模式,CSAPGS从“靠谱的人”、“科学的技术”、“良好的环境”、“安全的产品”和“可持续发展”5个维度对考察对象进行考察评估。与此同时,CSA农场、农夫市集等生态农产品相关平台迅速兴起,产消场景开始向“非熟人流通”拓展,市场对信任背书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一核心痛点推动PGS打破原有局限于本地小社群的参与边界,逐步形成多元协同的发展格局;来到3.0阶段,CSAPGS进一步拓展了利益相关者的覆盖范围,公平田野创新性地推出“公平田野守护人计划”——通过蓄积行业力量,重点孵化本地生产者深度参与PGS体系,让生产者从最初“被动接受考察”的角色,逐步转变为“主动接力考察其他生产者”的核心参与者,有效破解了传统模式中重复考察、效率低下的突出问题,实现了体系效能与参与深度的双重提升,这一实践正是立足我国小农户分散经营的农业实际、兼顾城乡互助需求的本土化创新,也成为CSAPGS区别于国际模式的鲜明中国特色。
PGS实践也与土壤健康评估紧密绑定,使其成为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微观抓手。在农场评议中,土壤的活力(如结构、有机质及蚯蚓数量)是核心指标,这既为产品生态价值提供了直观佐证,也促进了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此外,PGS通过为生态小农提供低成本的可信“身份”,并构建“在地生产、在地消费”的短链模式,有效降低了市场门槛,减少了食物里程,为构建韧性社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开辟了切实路径。
四、结语
中国社会化生态农业与参与式保障体系(CSAPGS)的实践表明,可持续农业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信任与治理模式的创新。通过重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联结,我们也能够实现从“一口好饭”到“一片良田”的良性循环,为全球食物体系转型提供中国智慧。2026年06月07-12日,让我们相聚南京,借助第23届世界土壤学大会平台向全球展示中国社会化生态农业与参与式保障体系的朝气与活力,汲取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沿理论与先进技术力量,共同探索中国社会化生态农业未来发展的可行路径。
下一篇:没有了
